晋商与票号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晋商与票号博物馆 >> 正文

博物馆展品介绍

日期:2015年11月30日

刀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中山及匈奴地区大量使用。其形制来源于工具刀。燕国刀币大体分为两类,一是铸行在前的尖首刀,二是铸行在后的明刀。尖首刀刀首较长而尖锐,刀刃凹入,刀身薄,刀脊厚,刀脊中断,称断脊。刀柄面背都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无文字,后多数一面有文字,在面背不定,或两面有文字。通长138—180毫米,重14.7—16.5克,主要出土于今河北省中部、北部和辽宁省西部地区。明刀是在面文上有一“明”字,刀首较窄,刀尖较钝刀脊弧度小,中断。通长140—170毫米、宽13——22毫米,重15—18克,燕明刀又分为弧背明刀和磬折明刀两种。齐刀以厚大精美著称,依形制分为断脊、不断脊和其它三类。断脊齐刀文字有三种,一是“节(即)墨之法化”刀,节墨即即墨,齐邑,在今山东省平度东南,通长180—190毫米、最宽28—30毫米,重51—61克,是齐刀铸行最早者,约自春秋至战国中期;二是“安易(阳)之法化”刀,通长180—185毫米、宽28—29毫米、重44.5—50克,安阳在今山东省莒县。三是“齐之法化”刀,与第一种形制相近,但较轻,通长115—189毫米、最宽27—30毫米、重44.5—53克。

不断脊之齐刀有“齐返邦长法化”刀和“齐法化”刀两种。“齐法化”刀是齐刀中遗存最多的一种。此外,齐国还有面文为“明”字的“齐明刀”和由燕国尖首刀截去大部刀首而来的截首刀。赵国与中山国使用的刀币形制另有特点,其刀身直、刀首圆,被称为直刀或圆首刀,有大、中、小三型。另有一种首部尖锐的刀币,称为尖首刀或针守刀,一般认为是匈奴族使用的货币。圆形钱也是战国时期的货币。钱体中央有穿孔,术语称为“好”或“穿”,钱体称为“肉”,肉之内外边缘凸起如线者,称‘郭“。圆穿者为圜金,方穿者称圆钱。圜金的国别有魏国圜金、赵国圜金、秦国圜金、西周圜金和东周圜金等类型。面文各不相同。圆钱有燕国、齐国和秦国三国使用,这是钱币演化的后期形式。具体种类也比较多。如燕国的“一化”圆钱、“明化”圆钱和“明四”圆钱;齐国的“ 化”圆钱、“ 四化”圆钱和“ 六化”圆钱;秦国的“两 ”圆钱、“半两”圆钱、“文信”圆钱和“长安”圆钱。在南方的楚国地区,使用铜贝钱和黄金。铜贝面文象人眼鼻,俗称“蚁鼻钱”。黄金铸币有金版与金饼两类。据出土实物,此时的金币在使用时可切割成小块,属于称量货币。金版上打印有文字,如郢爰、陈爰、鬲爰、少 、寿春等多种,其中郢爰最为常见。圆形金饼也为考古所发现,重量与楚制一斤重量相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