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官私贸易不用钱币,只用布帛金粟。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刘秀恢复铸行五铢钱。行用一百八十余年,东汉币制比较稳定。汉末董卓虐政时,于献帝初平元年(190)“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小钱一出,货轻而谷贱,以致钱货不行,倒退到实物经济的境地。
三国时期的货币经济水平较两汉时为低,三国鼎立的割据政权,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货币制度,在沿用两汉旧钱的基础上,还铸造了自己的货币。魏文帝时曾一度废除旧钱,改用谷帛交易。魏明帝恢复钱法,更铸新五铢钱。此后的西晋亦沿用魏五铢钱。刘备的蜀汉政权地处西南边陲,民寡国弱,府库空虚,铸行的是值百五铢钱,走的是王莽老路,效果要好一些。东吴孙权的货币面额更大,计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四种,后两种因折当过大而流通受阻,铸造量较小。
两晋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低谷时代,经济生活上多使用谷物布帛,钱币的使用退居其次。这期间史籍上未见有钱币铸造的记载。西晋沿用曹魏五铢钱,东晋元帝过江,主要用东吴及蜀汉旧钱。西晋末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动乱中国北方进入了一个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起各自的走马灯式的政权,也铸造过一些为数不多的钱币。
南北朝对峙时期,江南的南朝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范围较两晋时期大为增加。宋文帝元嘉七年(430),改铸四铢钱,文曰“四铢”,重如其文,钱行不久,民间就有盗铸。元嘉中后期,刘送进入了鼎盛时期,对钱币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民间颇盗铸,多剪凿古钱”。江夏王刘义恭拟议“以大钱当两”,即以传世五铢钱一枚当新铸四铢钱二枚,以增加货币量,因未收到预期效果而罢去。孝武帝孝建元年(454)改铸“孝建背四铢”钱,面文“孝建”,背为“四铢”,是不足值货币。流通后民间盗铸蜂起,杂以铅锡,此后,钱制愈益恶滥。后又有“孝建”钱,除去背文四铢二字,形制略小于前者。萧齐立国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在其统治的二十多年里,史载仅铸过一次为数不多的货币,面文可能也是“五铢”。萧梁之初,准京师及长江沿岸的州郡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岭南不用钱,只用金银。梁武帝天监元年(502),铸造“天监”五铢及“公式女钱”二品并行,但民间多用古钱。普通四年(523),又尽罢铜钱,新铸铁五铢钱,意在整顿货币,但铁容易得到,一时私铸大起,币值惨跌。陈朝时期,钱货滥恶,铁钱已退出流通,交易中多是私铸鹅眼钱。陈文帝天嘉三年(562)整顿币制,改铸五铢钱,即“天嘉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