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论文 >> 正文

古代河东盐业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日期:2016年01月25日

① 见( 清乾隆) 蒋兆奎: 《河东盐法备览》卷二,运治。

② 见( 清) 江人镜,张文鼎: 《增修河东盐法备览》,清光绪刻本,卷八。

·30·

卫再学,刘建生: 古代河东盐业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所夺,而农事不问”①,要么经营商品百货等服务 业,要么成为专门出卖劳动力的盐工、车夫等,为 雇佣劳动制度在河东盐池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也加速了其乡村自然经济的分化和瓦解。随着 运城的兴起,解州、安邑等运城附近的州县日渐 衰落,这便是产业集聚产生的分离现象。《安邑 县志》记载: “清季因运城盐客丛集,市民繁居, 本( 安) 邑渐形零落,仅成为县政中心,商肆居民 不见增益,游观省或谓为荒堡”②。在盐 业的带 动下,运城城内商品百货、餐饮旅店、手 工制造 业、盐栈、票号、邮局等纷纷兴起,使运城俨然成 为一个以食盐生产、运销为优势产业的集商业、 手工业、服务业、金融业为一体的经济体系和市 场。可见,清代前期的运城,已不仅是秦晋豫三 省的池盐集散地,而且是河东地区的经济中心, 晋省之都会,在山西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第二个层次上,因为封建盐政的需要,河 东盐利历来是封建政府的重要财政入项,所以河 东地区在全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历代治 榷皆设官司,以为经理”③,运城更是成为全国唯 一的盐务专城。

运城,既非政治文化中心,又不是商品聚散之 地,而是凭借盐业这种特殊的生产行业发展起来 的,所谓的盐兴城镇。“地效灵,天挺秀,爰有育宝 之区; 前创始,后增修,斯有凤城之建。运治非盐池 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④汉代在全国 28 个郡设 置盐官,河东盐官称为河东均输长,驻节运城,当时 名为司盐城。此时的司盐城仅是个小村镇而已。 元政府为征收盐课,筹建了庞大的盐政官僚机构, 即河东都转运盐使司,专门管理河东盐政。盐务繁 杂,而解州城小且偏远,不利于政府的治理,便迁移 盐运司于路村,此即运城建司之始。到元末,盐运 司再迁圣惠镇,“筑凤凰城以资保障,而运治始立”, 并定名为运城。与其他城市建制不同,运城的建立 是适应盐务发展的需要,建城以后多是盐务官署驻 节于此,运城内并不设立地方行政的衙门,所以运 城享有“盐务专城”的称谓。

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点。城镇集中

了一个地区密集的人口和与之对应的经济、社 会、文化等功能。城镇依据各自具有的特殊的 地理环境、自然物产、交 通运输、社 会文化等条 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比如说以政治文化为重 点的所谓中心城镇、以商品集散而形成的商业 城镇,而运城的形成,既非政治文化中心,又 不 是商品聚散之地,而是凭借盐业这种特殊的生 产行业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盐兴城镇,就 是与 食盐的生产、运销有极大关系的城镇。城 镇是 分工的结果,城镇专业化功能的深化加强了某 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具有盐业发展客观条 件的河东地区会优先形成盐业集聚区。而城镇 特有的集聚经济效应不仅会促进盐业本身的发 展,还会吸引更多的技 术、劳 动力和资金,形 成 多种产业,盐业的集聚经济效应与城镇社会网 络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三、河东盐业集聚效应产生的统计分析

集聚效应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 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 的基本因素。对于元明清时期主要生产单一产 品潞盐的河东盐业,其范围经济效益不予考虑, 而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效应、网络集聚效应和创 新效益上。首先,其规模经济效益可以从各年份 潞盐生产的产量、生产者和运营者数量中体现出 来( 见表 1、表 2) 。

盐池在某些年份会因灾荒或者战争而减产。 宋哲宗元符元年,盐池遭水患,生产受挫,官府仅 在女盐池 ( 西池) 和六小池晒盐,仅 得 1782700 斤。宋徽宗崇宁年间修复盐池,并大规模开垦了 一些畦地,达到 2400 余畦。宋南迁之后,黄河中 游处于战争状态,特别是宋嘉定四年到元至元十 六年间,运城经历了拉锯式的战争,盐池因负担 庞大军费开支,困顿不堪,经营管理失调,生产凋 敝。从表 2 中可以看出,除了部分年份因盐池遭 受水灾或者战争而毁畦减产外,盐池产量增长迅 速,庆历八年盐产量几乎是至道二年的两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