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论文 >> 正文

山 西 与 丝 绸 之 路———兼论山西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对策

日期:2016年01月25日

收稿日期: 2015 - 01 - 12

作者简介: 高春平( 1963—) ,男,山西临县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大同、五台山、晋阳( 今太原) 一带。北朝是民族融合、中西 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隋唐制度大多肇始取法于 北朝典制。《北齐律》更是《隋律》和《唐朝律令》的蓝本。而

《西凉乐》、《安国乐》、《疏勒乐》、《泼寒胡戏》等来自西域的 乐舞在山西一带也非常流行。北齐高欢父子起家山西,坐镇 晋阳,掌控邺城,当时的晋阳号称“霸府”。并州( 今太原) 是

唐帝国的北都,蒲州是唐朝中都。隋唐时期晋阳是中外公认 的和长安、洛阳、扬州并称的四大国际化都市之一。

另一方面,长安、洛阳并非丝绸产地,只能说是因为是国 都而成为政治中心和丝绸的重要集散地。而江南和山西则

是丝绸的重要生产地,也是纺织品的重要源地。当时,生产 丝绸的江南、四川、山西、出产皮毛的蒙古、辽东为进行交易,

把所产丝绸、皮毛运到扬州、洛阳、太原和长安,然后,经过长 途转运,沿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中亚及欧洲市场。

秦汉以来,西方生产的珠宝、玻璃器物传入中国,其中具 有代表性的蜻蜓眼玻璃珠,其主要的传输路线是经过新疆、

甘肃进入山西、河南,再流入湖北、湖南、广东。在大同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这种玻璃球,以及其他的玻璃器皿。 同时,外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得到了汉人的喜爱。《后汉书》中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 胡舞等,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二、魏晋北朝前后山西是丝绸之路的中心

北魏定都平城的近 100 年间,平城是全国的政治、文化 中心,有大批的中亚使节、商旅、僧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与平城

之间。云冈石窟文化、五台山佛教文化便是陆上丝路传承中 印佛教文化交流的铁证。大量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证实,从 西汉张骞凿通“丝绸之路”伊始,就有大批的西域人和外国商 品进入并州。1983 年,在朔州发掘的汉墓中,出土过一些西 域人面貌的铜佣,便是西域人来并州的明证。东汉后期,南 匈奴内附,部众 3 万余落,20 多万人被安置在并州,并分南、 北、左、右、中 5 部。东汉末年,大批乌桓人又入居代北,拉开了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融合的序幕。 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平城成为丝绸之路东段最著名的城市。《魏书》记载,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不久,每年都有 许多中亚使节、商旅、僧徒数百人进入京畿。太武帝拓跋焘 泰常四年( 419) 四月祭东庙时,“远番助祭者数百国”,其中就有大量来自波斯、粟特、柔然、高车等西域、中亚、西亚国家 的使节和商人。

东魏北齐时,并州是北方军政中枢。东魏高欢凿西山大佛,建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北齐八帝,有四个皇帝在晋阳即 位。当时胡商辐辏,商贸发达,留下许多外国人活动的记录 和遗物。隋代北周后,隋炀帝在并州营造晋阳宫和汾阳宫。唐时,并州成为北都。唐朝在并、浩、介、石四州建有专 供外商居住生活的“贾胡堡”。考古学家在灵石发掘得罗马 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时代的 16 枚古铜钱。太原唐墓中,也曾发现大量古罗马金币,显然是由外国商人携入山西的。娄睿墓道两侧壁画中的胡商驮队图真切地反映了经过长途跋 涉来山西的商队。魏晋北朝隋唐时期的墓葬中,发现大量外

来的先进工艺品、生活日用品和粟特商人骑骆驼佣、突厥骑 马佣、西域伎乐佣,如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的中亚银器、中亚鎏 金酒杯,太原北齐徐显秀墓葬中的胡床、茵褥、蓝 宝石戒指等。

西辽( 1124 ~ 1218 年) 帝国的创建者耶律大石,扩张其 势力直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他西移时统率的汉军与契丹 人一道,在传播中原汉文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据《长春真 人西游记》记载,伊犁河谷地带“土人唯以瓶取水,戴而归。 及见中原汲器,喜 曰: ‘桃花石诸事皆巧。’桃 花石,谓 汉人也”。足见汉人传入西域的先进技术很多。在新疆的发展史 上,山西人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

直到元朝,山西仍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并州是全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在华 17 年, 所著《马可波罗游记》详载了今山西太原、大同、临汾等地商 业繁盛的情况。其中第 106 章专门记载太原城商业“都城甚壮丽,与国同名,工商颇盛,盖君主军队必要之武装多在此城制造也。其地种植不少最美之葡萄园,酿葡萄酒甚饶。契丹 全境只有此地出产葡萄酒,亦种丝养蚕,产丝甚多”。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移至北京。由汉以来的朝贡体系重心也由今西安、杭州等地转至北京。西域各国的使 节、商旅、僧人沿丝绸之路至敦煌、武威一带后,进入长安,并 继续东行。他们过黄河,北上今临汾、太原,再东转,越太行 山,经河北定州至京师。这一段成为丝绸之路的东延段,沿 途有许多进行国际贸易的城市、关市。除丝绸之外,山西出产的铁器、布匹、粮食等也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

三、山西曾经是丝绸的重要生产地

大量史实说明,山西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源地。这是因为山西曾经是丝绸的重要生产地。汉魏隋唐之际山西气候湿 润,农业水利灌溉十分发达。不仅生产丝绸,而且是中国纺 织业的发源地之一。夏县西阴村的嫘祖庙,就是为了纪念发 明养蚕和纺织的黄帝之妻嫘祖。该村发现的蚕茧化石,有力地证明了晋南是丝绸的重要发源地。

历史上,山西不仅养蚕织丝,而且,发达的潞绸业、棉布 业、颜料业对国民经济以及晋商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据考古发现,早在夏商周时期,山西的原始纺织手工业 有了初步的发展。夏县东下冯,侯马北坞、临县三交镇、古交市屯村、榆次猫儿岭等不同时期的遗址中都发现有陶纺轮、 骨锥、骨针、石纺轮、石刀等纺织用具。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讲: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 石。”其 中的“纑”,是山中一种叫纻的苎麻草本纤维植物,可以纺织成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纺织业在山西又有了发展。北 魏初,纺织品相当缺乏,每匹绢值千钱。到孝文帝元宏之后, 山西纺织品产量大增,每匹绢下降到二三百钱。河东郡、平 阳郡每年送往京师,销往海外的贡品就是“绵绢及赀麻”之类的丝织品。并州、汾州、蒲州及雁门郡、灵丘郡等“皆以麻布 充税”。到北齐,又专设司染署,领京坊、河东、信都三局,这 是朝廷指派专门人员监督下进行生产的官营纺织手工作坊。 近年发掘的魏晋之际的许多墓葬,如太原东安王娄睿墓等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